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新闻

文理跨界交流 共话传承保护 首届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召开

时间:2023-11-23供稿单位: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浏览量:25

分享到

会议现场

一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初心,一支由80%中共党员创始组成的研究团队,一系列古籍保护与利用相关的创新应用成果,正在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书写着一段新时代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的佳话。

11月19日至21日,首届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校举办。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副校长李正,《广州大典》编委会主任兼主编陈建华,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崔颂东,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鲍炜,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郭德焱,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中国造纸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曹春昱,广州市档案馆馆长王海滨,上海市档案馆二级巡视员张建明,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党委常委,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政负责人,以及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相关处室负责人出席会议。

与会人员

李正在致辞中表示,多年来,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面向我国文献保护创新技术需求,充分发挥轻工技术与工程等多个优势学科作用,为我国文献保护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希望通过研讨会为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提供前瞻理念和技术支撑,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将持续推进文献保护建设,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文献保护和文化传承贡献更多“华工智慧”和“华工力量”。

陈建华代表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感谢樊慧明教授等多位华南理工造纸专家为《广州大典》在出版用纸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使《广州大典》能够传承更长时间,保持更好。新时代,国家对中华古籍文献的保护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他介绍了文献保护载体硅基与碳基存储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基因存储技术在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对文献研究和文化传承战线的社科工作者,崔颂东希望大家加大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研究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原生性保护修复和再生性综合利用,让世人读得懂、传得下去;希望深入挖掘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思想内涵,把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而激活其生命力。

大会主旨演讲

本次大会共征集到相关研究领域论文摘要82个,共设会议报告53个。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分别作主旨演讲。

杨冬权认为,实现文献保护要从四个方面抓起,一是既要做好传统文化传承,也要做好现代文化传承,既要重视非电子文献保护,也要重视电子文献保护;二是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三是要做好对受损文献的抢救修复工作;四是要搞异质和异地备份。他强调,对文献进行开发利用是最长远的文献保护和最好的文化传承。

针对过去的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樊慧明指出其存在“三多三少”的特点:对古籍关注多,对近现代文献和现当代重要文献关注偏少;对编撰再版方面关注多,科技创新和文理工科交叉融合相对较少;对如何高效、低成本、智能化、环保、节能以及多功能地造纸关注多,产品应用对珍贵文献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关注较少。他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在纸质文献保护修复材料、方法、智能化批量装备、适应不同需求的耐保存纸质文献材料研发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成果,以及在纸质文献的无损检测与技术鉴定、老化规律、科学评价体系构建、墨迹影响规律与受损墨迹还原等方面的理论探索进展。

李玉虎介绍了研究团队在档案原貌科学修复与防灾保护工作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要创立整体性、引领性濒危档案原貌科学修复与保护工程技术。针对档案原貌科学修复,他提出要研制环保型防灾耐久收藏装具,整体应用产生“群体效应”,形成密集的防火、防虫、防霉、防酸屏障,构建具备强大自防护型防灾耐久功能的绿色馆库。

与会专家还围绕纸质文献原生性保护研究、古籍修复与手工纸技艺非遗传承、图书档案文物与文化传承研究、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承、岭南文献研究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人员参观实验室

此次研讨会由广州市社科联、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联合主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广东省造纸学会、中华造纸术与文化科普基地共同协办,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吸引了来自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余家单位超400人线下参会,以及超2万人线上观看。与会人员涵盖文理工、产学研、政校企等多个领域,其中,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特地组织各支部师生党员300余人参会学习。

 

链接: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轻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球造纸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一直稳居前三。实验室自建室起,就组建了由80%党员组成的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面向我国文献保护创新技术需求,主攻纸质文献原生性保护对策、纸质文献利用技术服务、当代重要文献预防性保护对策等三大方向,持续推动古籍保护关键技术突破和修复设备研发。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樊慧明教授领衔的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创新了文献保护新方法,开发了多种脱酸与增强材料、纸质文献脱酸增强系列智能化批量化装备和多种耐保存专用纸,为我国的纸质文献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政策建议和人才储备,也为红色党史文献的保护利用提供科技支撑。科研成果应用于《广州大典》、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文献保护,服务于“红色甲工”等党史重要文献保护修复,让古籍“重获新生”;特别是自主研制的整本书超声雾化法式脱酸增强装置,实现了纸质文献快速批量智能化修复保护处理。同时,还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中华造纸术与文化科普基地等;研究成果被制作成微党课等党史学习教育材料,激励党员以榜样为标杆,担当使命、奋发有为。




文字:张晓灵

图片: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视频:

编辑:

责任编辑:卢庆雷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