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11月4日文章(作者 张振刚,系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广州要答好科技创新这道“必答题”,必须要着力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各创新主体高效协同的创新融合发展动力机制。
构建高效高速的“过程性动力机制”
过程性动力机制,是一个由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各相关创新主体产生合作动机,寻找合作机会,达成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实现融合发展的组织形态、过程和方法。具体构建路径如下: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强化竞争动力和成长动力,完善创新文化环境,激发创新组织合作的意愿和动机。要根据现有的国家政策,结合广州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做到既统筹规划,又因地制宜,开展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产业发展政策探索,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和实效性的落地方案,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水平。
二是构建智能互联式创新网络。强化市场动力和信息动力,提高创新组织搜寻信息、开展合作的效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以市场动力为基础,信息动力为关键,促进共享经济、智能经济和平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水平融合发展。
三是健全金融和中介服务体系。强化合作动力和协同动力,增强创新组织达成合作的效果。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赋能作用,鼓励龙头科技企业通过并购做大做强。鼓励中介服务机构提供高水平的工商、法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各创新组织之间协同水平和效能提升。
四是完善创新要素配置体系。强化策源动力和扩散动力,提升创新组织深度合作和横向合作的效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面向全世界整合和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建设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汇聚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健全知识产权培育、创造、转化和保护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水平创造和扩散。
构建高质高能的“结构性动力机制”
结构性动力机制,是以要素闭环反馈系统为核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形成连续的、反馈的、互动的、循环的、螺旋式上升的组织形态和发展方式。具体来说,要构建三个层次结构性动力机制,以智能互联式创新网络为支撑,机制创新为动力,使创新要素结构化、动态化、常态化、协同化、在线化高效配置,相互联系、相互赋能、相互促进。
第一层,增强政策驱动力。强化引导性政策、协调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的协同效应。以引导性政策为指导,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广州实际,制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规划。以协调性政策为统筹,做好产业集群的空间规划,优化产业组织的治理模式,完善开放创新的营商环境。以激励性政策为动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精神。
第二层,增强核心价值创造力。强化科技创新的主导力和创造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健全科技创新系统,开展数据密集型科研、智能网联式创新和平台式创新,催生颠覆性、突破性的关键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引领产业发展。以机制创新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力,面向用户需求,由此催生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从1到N的产业能级跃升。
第三层,增强基础条件支撑力。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在穗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平台的作用,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科研共享平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研究开发院,发展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强化创新生态建设,促进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畅通教育、科技和人才良性循环。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立足“点、线、面”,强化创新主体功能。
一是重点带动(点)。重点企业带动,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创新、孵化育成机制,健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合作制度规则,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促进融合发展。重点大学驱动,以重点大学牵头建设的综合科技园区,根据“企业—集聚—产业—生态”这条主线,深耕“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重点项目联动,推广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健全“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市场阅卷”的协同创新机制。
二是链式互联(线)。强化主链耦合,要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发展未来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多链融合,应以动力链为驱动,数据链为核心,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金融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和产业互促双强。
三是平台赋能(面)。建设集成创新平台,构建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和AI for Science研究范式下的多方合作科研平台,建设体系化、任务型、上下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构建服务创新平台,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概念验证、孵化育成中心,国家示范质检、科技和产业咨询中心协同服务模式。构筑重大基础平台,建设国家级产业基础设施,促进算力枢纽中心赋能科技产业创新。
着眼“网、体、态”,推进创新系统集成。
一是网络协同(网)。加强智能互联式创新网络建设,建设多主体连接、多方面参与的全球创新网络,建立枢纽型企业和枢纽型大学主导的网络创新集群和地理创新集群。构建智能互联式价值创造模式,促进线下和线上联通、实体和虚体融合、组织内部和外部结合,在虚拟空间创造、实体空间建造、社会空间增值。
二是系统集成(体)。促进邻近性集聚的创新空间建设,包括网络邻近、地理邻近、专业邻近和组织邻近性的创新集群的建设。促进结构性集成的产业集群先导区、拓展区和储备区规划和建设,统筹建设轮轴式、卫星型、国家力量依赖型集聚区。促进系统性耦合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互促双强。加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赋能科技和产业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横向集成、边缘集成,促进创新要素体系化集成、平台化共享、协同化开发、高效化利用、绿色化发展、集群化发力。
三是生态优化(态)。探索科技和产业互促政策协同性、系统性、创新性建设。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健全科技产业创新要素治理机制,建设公平公正高效的市场环境。构建科技和产业数据空间生态系统。优化科技创新要素配置和治理机制。完善人才培育、管理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