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10月19日讯(记者 梁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个老话题,但在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当下,它又有了新锚点。
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有何新作为?近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第十八届大学管理者论坛,与会高校代表围绕这一话题分享了各校的思考和探索。
聚焦课程建设
突出多元、自由和高挑战性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通过更多元自由、高挑战性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激发内生动力,成为当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改革中的一大特点。
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研究型课程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该类课程由首席教师领衔的教师团队支撑完成,包含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等板块,是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跨学院跨学科组织课程的一种新尝试。
“以新一代芯片微纳制造与应用这门课为例,课程既包含芯片技术基础、芯片材料知识等理论学习,还有芯片应用设计与芯片实践制作等模块,不仅让本科生完整地了解芯片制造流程,还以高阶挑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担大任。”致远学院党委书记周永丰介绍,这类包含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创新课程在学生中广受欢迎。
超300人在本科阶段拿到辅修证书或双学位,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课程总量从2300门增加到6300门,转专业毕业的学生比例从2007届的4%增加到2024届的20%……会上,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范其伟分享的这组数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针对以往不同专业泾渭分明的课程壁垒,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实行“有限条件下的自主选课制”,将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套餐”设计,学生在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的专业导航和选课指导下,既可以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套餐,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预期等,选择其他专业“套餐”内的个别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食谱”。“自主选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课程选择权和专业自主构建权,形成了自主、动态、柔性的专业转化方式和多样化的人才成长路径。”范其伟说。
跨校联合培养
在交叉融合中创新培养模式
近日,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三大科学奖项的依次揭晓,再次展现出学科交叉的巨大潜力。
在温州医科大学药学科技创新平台联合中心主任、药学院副院长黄志锋看来,作为科技创新的新支点,学科交叉融合是推进药学教育创新发展和药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未来,药学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有科学脑,还要有人文心、工匠手和艺术嘴。”
“这需要高校在更大范围内解决师资制约、资源不足等问题。”黄志锋介绍,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积极“走出去”,与上海大学等围绕新医科、新工科进行联合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面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跨校联合培养成为更多高校的探索新方向。
作为学科类型相对单一、理工类学科支撑不足的财经类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如何满足新时代培养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汤火箭介绍,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与电子科技大学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各自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核心课程共建、教师团队共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计算机专业与金融专业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起“新商科+新工科”的育人新模式。
深化科教融汇
在实践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从科研机构进入高校后,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自动化学院院长丛杨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丛杨发现,科学研究可以理解为“通过做事培养人”,人才培养则是教人如何去做事,“两者最终指向其实是一致的,都是要做人做事做学问,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科技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好地形成相互支撑,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一大重点。
在中国海洋大学,有一门开在大海深处的课程“海洋科考认知实践”。在全球最大的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船上,中国海洋大学打造了一流的海洋科考和涉海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教平台。近年来,该校用大平台、大计划培养国家战略人才,通过不断完善科研育人工作体系,激励教师把育人工作贯穿于科研训练之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类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今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立项中,上海交通大学共立项20项,其中,致远学院学生的立项数达到了11项。
周永丰认为,这离不开致远未来学者等学生科研实践项目的长期积累。“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我们积极把相关内容纳入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形式,鼓励本科生进行高挑战的科研实践,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
从科研项目到教育教学,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一条全链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正在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