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羊城晚报: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名单出炉,广东高校展现“硬实力”

时间:2024-10-22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226

分享到

羊城晚报10月18日讯(记者 孙唯)10月17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公布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名单。共218个项目(人)获奖,其中突出贡献奖1名、自然科学奖31项、技术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132项、科技合作奖5名、青年科技创新奖20名、科技成果推广奖18项。在各获奖项目(人)中,来自广东高校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共有约30所高校(研究生院、研究院)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等合并入大学计算),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广东高校“硬核”实力。

“双一流”高校是获奖主力军

记者梳理发现,在此次公布的名单中,“双一流”高校是获奖的主力军。例如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32项成果获奖,数量再创新高。其中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青年科技创新奖5人、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获奖总数和青年科技创新奖人数均居全省首位。

中山大学紧随其后,共获得31项奖励。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8项,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青年科技创新奖2项、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国际合作奖1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奖13项。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总数列各申报单位之首。

南方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14项,包括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获一等奖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据悉,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以深入推进“大湾区战略”为抓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赋能大湾区医学科技创新和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自身优势,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需求,突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以集成攻关为导向,积极培育大平台、大团队,促进跨学院、学科合作,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持续产出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

此外,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也表现不俗。例如广州大学以第一单位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合作奖1名,青年科技创新奖1名,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值得注意的是,位于深圳地区的高校(研究生院、研究院)强势崛起,多所高校获奖。例如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

粤东粤西粤北高校和职业院校的身影也出现在此次获奖名单中。例如汕头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惠州学院、嘉应学院、韶关学院均出现在名单中。据悉,在2023年度218项获奖项目(人)中,粤东粤西粤北牵头完成的项目达13项,包括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科技成果推广奖8项。科技成果推广奖18项获奖项目,在粤东粤西粤北推广应用产生的新增销售额达342.7亿元,新增利润117.9亿元,有力推动了“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此外,由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参与的智能化软件工程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唯一的获奖职业院校。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校企合作渐成潮流

在此次获奖名单中,聚焦关键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获奖的关键词。例如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的高效高分子太阳电池材料的分子设计及其聚集态调控项目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选取了当下最有效的清洁能源之一——太阳能发电(光伏)技术,通过以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为核心的新型太阳电池,具有颜色可调、质轻、柔性、可印刷加工大面积电池组件等优势。团队建立了调控材料电子结构、能级结构、聚集态结构的新策略,实现了集隔热、发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半透明高分子太阳电池研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系列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与跟进研究。

校企合作也是各获奖项目的普遍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广东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围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科研成果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对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广东工业大学陈新团队的“电子器件高密度封装的微细阵列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个项目不仅有高校主导,还有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佛智芯微电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广东阿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参与。据团队介绍,项目在该领域取得了系统性技术突破。研制的相关装备,关键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品牌、产销创造多个全国、全球第一。集成项目技术创建的芯片板级扇出封装线,支持行业龙头突破美西方封锁。近三年,完成单位新增销售超109亿元、新增利润超14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部分项目更是勇闯科学“无人区”,聚焦“制高点”,为中国自然科学探索做出重要贡献。例如中山大学罗俊团队《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技术与飞行实验》项目,深入研究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关键技术并完成飞行验证。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技术试验卫星(“天琴一号”)由国家航天局立项,经过一年多在轨测试,六项关键技术取得全面成功,利用在轨高性能惯性基准测量数据建立15阶次地球重力场模型,支撑中国空间站、卫星重力测量、空间引力波探测等工程任务实施。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精度惯性测量、高精度位移测量、无拖曳控制等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推动我国引力波探测计划进一步实施,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聚焦基础科学,高校附属医院成绩亮眼

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坚持把基础研究摆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在“从0到1”的重大原创突破上不断丰富“广东实践”,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处于跃升期,并迈入国内基础研究第一方阵。

在2023年度218项获奖项目(人)中,自然科学奖有31项,占比达到14.2%,奖励数量再创新高。一些基础研究项目着眼实际,对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南方科技大学郭传飞团队“高性能电子皮肤及其与人体的融合研究”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涉及的柔性电子技术是科技前沿的新兴研究方向和重要创新力量,有望颠覆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柔性电子技术中,电子皮肤是关键器件,是触觉交互的基石,对机器人触觉、可穿戴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著名科研机构的科学家正面评价。项目成果还吸引了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服务于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

与此同时,各高校的附属医院(含直属医院、非直属医院)也为高校贡献了大量奖项。例如中山大学的五项一等奖中,三项与医学有关。此外,像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汕头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及其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等,均有大量成果产出。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团队获奖的《实现窦对齐技术的创新可回收经导管主动脉瓣释放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聚焦主动脉瓣狭窄(AS)这一常见疾病,打造了国产全新一代“实现窦对齐技术的创新可回收经导管主动脉瓣释放系统”。该技术至今已在国内超过50家主要心血管中心使用并在东南亚和南美洲多个“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20多家医院应用,造福国内外患者。

近年来,高校和高水平医院的合作已进入深水区。2022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开展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建设的通知》,要求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粤东粤西粤北”等发展战略,发挥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新举措,大幅提升全省医学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广东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要加快人才培养基地和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各高校附属医院此次大批量获奖,正是广东推进高校与医院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与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