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中国社会科学网:李晨钢 莫岳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研究

时间:2024-03-02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10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网2月29日文章(作者李晨钢,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莫岳云,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百年艰辛探索的成果。从被动开启近代化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仅用百年时间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追赶与超越;中国在对他国现代化发展的借鉴与扬弃中开启并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最初的单一工业化发展为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全面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借鉴中扬弃,在追赶中超越,在创新中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而科学的历史逻辑。

追赶与超越:从被动开启近代化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从被动开启到主动追赶再到实现超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仅用了百年时间,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1840年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求强求富以有效“制夷”,中国被动开启近代化进程。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各种尝试。“在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肩负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了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桎梏,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启了主动探索并快速追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中央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经过百年奋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发展为2022年的12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19元增长为2022年的85698元。中国不仅用较短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还实现了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到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现代化的中国图景。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对西方的迷思。中国用自身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和人民幸福感显著提升,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为世界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新图景。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生长于自身而又超越自身古老文明的文明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形态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这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民至上、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具有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的文明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对其他现代化的整体性超越。从立场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从基本属性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五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整体性发展对极致追求物质文明的超越;从发展路径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并联式”协调发展对“串联式”单一发展的超越;从价值追求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其他价值的超越;从世界贡献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发展对丛林法则的超越。

借鉴与扬弃:走自己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借鉴过不同的国外现代化模式,最终立足于本国国情,在对国外现代化的扬弃中开启并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次扬弃是对西方近代化道路的扬弃。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效仿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但无论是追求技术革新的洋务运动、寻求政治变革的戊戌变法,还是探索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皆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新潮在国外势力的蚕食下也未能实现国富民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西方近代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是现代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在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始学习苏联的道路,力求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打破不利于现代化发展的“胎盘”,为现代化建设扫清道路,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次扬弃。

  第二次扬弃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以苏联为师,建设中国的工业体系。在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党逐渐发现苏联模式一定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快速发展,但并不适用于中国。《论十大关系》在论及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时提到,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决不能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多发展农业、轻工业反而会比片面重视重工业发展发展得更快更好更稳。在谈及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时提到,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各方。不能采取苏联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党中央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并提出了“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的设想。正如《十年总结》中说道:“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这实际上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了第二次扬弃,开始立足中国国情,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借鉴和扬弃国外现代化发展经验,从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内外环境、现阶段现代化战略完成的情况等因素变化情况出发,不断调整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战略安排,最终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发展与创新:从单一工业化到全面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从最初的单一工业化发展为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全面现代化。

  党对现代化的认知始于工业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就提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构想,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打下理论根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实现现代化仅靠工业化远远不够,还应包含其他领域。在对国内外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中,形成了不再局限于重工业而是包含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四个现代化”体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对国情认识的不断加深,党中央对现代化有了新的认识,逐渐突破“四个现代化”的局限。如提出,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随后召开的党的重大会议上,现代化的内容得以不断扩展。党的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将单一的物质文明发展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驾齐驱。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想。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还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首先,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既将“四大文明”拓展为“五大文明”,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强国”发展的更高要求。同时,在国家安全层面提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在国家发展层面提出“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教育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得以进一步扩展。其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国家治理与现代化建设密切关联,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度现代化层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出详细部署。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有之义,是对新中国初期社会制度现代化构建的延伸和发展,有效助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有效保障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再次,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得以进一步完整和深化,既有关系顶层设计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内容,又有关系行动指南的战略安排、总体目标、重大关系等内容,也有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的总结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站在更高更广的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将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不仅包含道路问题,还包含理论、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跳出了西方现代化的理论束缚,实现了现代化的理论自主,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自信。

  【本文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民政协与国家治理体系研究”(编号:19JZD026)研究成果】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