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破题新质生产力:科技与产业“融合聚变”,营造新兴产业“软环境”是关键

时间:2024-01-31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390

分享到

21世纪经济报道1月27日讯(记者吴佳楠)过去一年,广州GDP实现30355.73亿元,同比增长4.6%,重回全国“第四城”。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周期中,广州取得这一成绩来之不易。透视2023广州经济“成绩单”,不难发现,站上3万亿元的背后,是广州锚定“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带来的结构优化见效、新兴动能蓄力的成果。

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部分产品快速产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风力发动机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倍、80%和38.2%;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5.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民间工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接近一半。

数说亮眼表现的背后,也必须直视广州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仍面临不少发展掣肘。展望2024年GDP增长5%的目标,广州要更上一步台阶,就需要如此前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要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广州应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导张振刚认为,着力点恰恰在于“新”、“质”、“力”三者的关联。“‘新’体现在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动力;‘质’体现在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力’体现在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广州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周期,因此就需要通过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创新动力,新的生产要素,赋能新的事业,以此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潜能。”

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 

在部署2024年工作时,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50多次频频提及广州,提出“广州经济大市要真正挑起大梁,为‘再造一个新广东’作出应有的贡献”。

面对如此期望,广州如何“挑大梁”?日前召开的广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之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跃升,要以科技自立自强之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新跃升,这为广州锚定“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创造一系列“高光时刻”指明了方向。

过去一年,广汽埃安获颁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国内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钻探船试航成功,亿航智能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获颁全球首张适航证,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1倍,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9%……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广州加快布局、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

“广州有良好的政策机遇和产业发展基础,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广阔。”张振刚表示,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广州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要求,为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他进一步分析,广州布局新兴产业取得的进展,正是科技创新与产业互促的结果。“一方面,广州发挥‘政产学研用金’协同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另一方面,广州也需要构建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集群化部署、绿色化发展的有机生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撑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化高级化发展。”

事实上,创新已成为广州前瞻布局新兴产业的共识。过去一年,广州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这一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仅与广州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密结合,也巩固了广州在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一线城市地位。目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跃升至全球第8位,国内排名上升至第4位。

正是在科创的带动赋能下,广州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品快速产出,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倍和80%;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显示器、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也分别实现两位数增长。科创为产业积势、蓄力新质生产力的活力可见一斑。

“新质生产力对广州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三个含义。”张振刚分析,首先是以具有颠覆性、引领性、战略性的国际前沿技术和以包括数据要素在内的新生产要素引领和驱动产业发展,其次是推进数字经济、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赋能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后是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到产业生态中,促使整个产业链朝着新型工业化的方向发展。

“软环境”是关键点

细数广州新兴产业亮眼成绩的背后,也需要看到广州产业结构仍存一些“隐忧”。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广州汽车产业新能源渗透率仅10%,远低于全国平均25%的水平;2022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1.6%,同期深圳、惠州则分别为67.3、65.9%;6家上榜2023《财富》世界500强的广州企业名单中鲜有民营企业的身影。

“当下广州制造业面临的难题在于产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龙头企业的体量阵容仍需扩大。”张振刚认为,促进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制造业立市”这一战略目标,广州需要深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的进一步落实落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让民营企业得到多方面支持,同时发挥龙头民企在产业链的强链、延链、补链作用,支持民企牵头或参与重大项目、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

对此,为发挥民营企业在先进制造业中的优势,推进更多民营企业发展为制造业的强劲新引擎,广州在去年8月印发“民营经济20条”就提出,要“推进民营企业‘四化’转型提升”,以技术改造等手段支持企业“四化”转型,推动民企获得更多发展空间、投资机会。

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1.4%,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5.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两大重点行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5.5%和26.6%。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广州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加大,民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6%,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接近一半。

张振刚还提到,尽管当前广州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面临不少挑战,但在全球供应链重塑、外部环境复杂的形势下,仍有很大的开放机遇空间。比如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就提到,支持广州南沙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这是对广州在营商环境6.0改革中提到的“支持在南沙开展放宽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促进全球优质资源汇聚”的回应和支持。

“国家发改委出台的《行动计划》特别强调南沙要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具体的措施若能获得批准和落地,有利于推动更多国际高端要素、人才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项目资源进入广州,对于广州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将是重要的关键机会点。”张振刚表示,广州目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已有较为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广州也需要进一步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高端要素在广州落地。

事实上,作为拥有开放基因的“千年商都”,无论是前来广交会“掘金”的海内外企业,亦或是高水平国际会议纷纷选址广州,广州一直毫不保留打开对外开放窗口。

过去一年,广州新落户的百亿级项目已超过40个;现代汽车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HTWO广州工厂;采埃孚集团华南研发总部一期全面竣工;路易达孚在华最大投资的富凌食品科技产业园正式开业;松下电子材料新增第四工厂等如期投产;全球最大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奥托立夫广州新工厂奠基开工……海内外企业“用脚投票”,世界级企业项目加速落子,正是广州展现强大全球“引力”的生动写照。

“广州加快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软环境也是关键着力点。广州要通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以增强民营企业家敢创新,能创造,勇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精神,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吸引优质的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落地,从而做好、做大、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张振刚表示。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