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新快报整版报道:与国家同频共振 用建筑记录时代

时间:2024-01-31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419

分享到

新快报1月30日整版报道(记者 王娟)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是石头的史诗,是木头的诗歌,是混凝土的交响乐;它们与时代同频,是社会与文化的缩影,是家国情怀的凝聚与传承;它们凝聚着设计师和建造者的智慧和汗水,承载群体的记忆和情感,蕴藏着过去的痕迹,是现在的象征,也是未来的憧憬。

多年来,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教授的带领下,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两观三性”理论体系与建筑实践创新体系;创建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机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持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国家重大工程200多项,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日,记者走进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何镜堂工作室,听刚刚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的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代表们分享获奖背后的故事。

美好时代给予宝贵机遇

“45岁事业开始起步,我无时无刻不在抢时间。”1983年,45岁的何院士回到母校华南工学院工作,设计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学馆,打响他建筑人生的第一炮。

作为杰出的建筑学家和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当代中国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何镜堂院士以中国特色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带领团队用建筑作品为前进中的中国献礼。“惟有奋斗,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何镜堂说。

采访中,何镜堂院士和团队成员们不止一次地表示,“一切都离不开国家、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同仁的支持。是时代成就了我们。”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倪阳研究员表示,正是因为遇上了这个美好时代,团队始终坚持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频,以建筑记录时代。他们先后完成重大、复杂工程200多项,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馆)、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得到国内外建筑同行的高度评价。团队多次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标,打破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提振了中国文化自信。这些重大、复杂工程,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的精神、引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

为应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空间环境资源紧缺的问题,何镜堂院士团队主持创作了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浙江大学、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广州国际校区、广州大学城(组团二)等200多个大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区,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环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团队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200多项,其中何镜堂主持设计的作品共有27项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好的思想理论是成功的指路灯

“设计要满足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同时要考虑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这就是所谓‘两观三性’。”在几十年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创作道路的实践中,何镜堂一步一个脚印,创造性提出并构建了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两观三性”理论体系与建筑实践创新体系,引领建筑学科的发展,把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团队虽然高产,但每一件作品,都是所有成员全力以赴的结果。何镜堂表示,每一个建筑在设计前,团队都会广泛调研和讨论,“先研究,后设计”已是常态。当年设计世博中国馆时,他组织团队不断开会商议,定下主攻方向,“像写作文一样围绕同一个主题,指向一个方向”。

作为何镜堂院士的学生,倪阳表示,团队的第二代、第三代建筑师在何院士的带领下,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有一些也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论。这些新的理论,都有着对何院士所创的“两观三性”建筑论的传承。除了理论,学生们还传承了何院士不怕失败的精神,因为他说“输多了,沉淀多了,自然就能赢”。大家都坚信,只有不断磨炼,保持匠人精神,才能有大作品。

“学研产”一体化发展培育建筑栋梁之才

坐落于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校内的何镜堂工作室是何院士最满意的设计之一,它是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的摇篮、科研与实验的基地和平台,以及科技教育示范的场所,已培育出了多名建筑设计领域的精英骨干和青年力量。

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罗建河告诉新快报记者,团队先后培养出3名全国大师、2名省大师、9名博导、18位全国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有两项人才培育模式实践获评国家级教育成果一等奖。

2017年,何镜堂提出要将建筑理论、团队模式以及教育理念整合,形成系统的建筑思想体系。“学建筑,要先学做人。”每年研究生开学第一课,何镜堂都会强调这一点,在他眼中,无论是建筑师的人品还是建筑行业的需要,都要求建筑师“会做人”,“建筑师,就是以人为本!”

他坚持“以奋斗的人生打动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以优异的人品塑造人”。基于此,团队坚持“学研产”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良性循环,为建筑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在这里,老师与学生不只有课堂上的交流,甚至是吃住同行、共同奋斗。老师以身作则,激发学生对建筑的热情,并引导他们去探索、思考并承载建筑行业的责任。工作室不仅为青年骨干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在下派重大工程任务时,也会给予他们实践学习的机会,许多优秀作品正出自院士及大师带领的年轻团队之手。

个个都是“实干家”

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实干家”!无论是核心带头人何镜堂、倪阳、罗建河、方小丹等大师,还是团队里刚入职的建筑师。每个人都很明确,团队之所以能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主要源于大家都在坚持的原则——“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匠人精神和明确的目标”。

为了这份坚持,无论面对怎样的任务,大家都凭借坚若磐石的理想信念奔赴建筑一线,做到以身作则、顶风开路、冲锋在前、建设在先。所以,团队的成功不仅仅源自个人的努力,更是团队协作和不断的创新精神的结晶。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工程师方小丹告诉记者,长期从事建筑结构及岩土工程设计的他,只是尽力做好他的本职工作,竭尽全力配合建筑师们的设计构思。但罗建河说,方小丹善于研究和解决结构疑难杂症,在珠江新城西塔项目中,他研发了一种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柱空间相贯节点及其制作方法,减少用钢量约10000吨。他还经常将研发出来的工程技术专利无偿提供同行使用,助推行业共同进步。

正是这种“协同创新”的团队协作方式以及“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务实态度,团队才能成为推动中国建筑的巨轮在时代浪潮里不断劈波前行的中坚力量。他们怀着对前人智慧的敬仰,对未来建筑发展的热忱,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为建筑教育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荣誉是团队奋斗的结果,而每一次荣誉,都是对我们的鼓励,我们只是取得了一点成果,未来会不断努力。”采访的最后,年逾85岁的何镜堂院士表示,自己仍将奋战一线,做好“运动员”和“教练员”,把人才和成果相结合,为国家建筑育才,让后辈继续薪火相传,为中国建筑的繁荣发展不遗余力。

院士语录

学建筑,先学做人。

不怕输,输多了自然就能赢。

做一百个工程,不如做一个精品。

以奋斗的人生打动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以优异的人品塑造人。

所有的奖状、评语,都是对我们的鼓励,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好的建筑是有生命力的,能带给人能量,得到启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