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金羊网:南国新音: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粤剧

时间:2024-01-19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105

分享到

金羊网1月19日文章(作者周云,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孟鑫珂,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助理;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党史特别委托项目“广东抗美援朝历史研究”(GD20TW05-06)阶段性成果)编者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扬帆起航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广东如何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推动岭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岭南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理响广东·岭南文论”专栏,以“第二个结合”作为根本遵循,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粤剧作为广东的地方戏剧剧种,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艺术魅力,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解放伊始,粤剧界按照新文艺的发展方向推进戏剧改革,逐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朝鲜战争爆发后,国内各地相继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为战争的进行提供强大的保障。遵照中央的部署,广东也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抗美援朝运动作为中心工作,全省人民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去。在爱国主义的号召下,粤剧界主要通过剧本的重塑和改良,进行“文化抗敌”,建构了新粤剧的家国情怀,发出了属于广东抗美援朝的南国新音。

抗美援朝运动前夕粤剧的发展状况

由于民国时期国内的动乱环境,加之受外来文化冲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旧社会的浸染之下,“粤剧的殖民地性、商业化、形式主义和严重的封建影响”表现得格外突出。正因为旧粤剧的种种弊病,广州解放之初,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即发布通告,要求包括粤剧在内的一切影片、戏剧都要接受严格的审查,符合条件后才能公开上映。

随着局势的渐渐稳定,粤剧改革提上了议程。1950年12月10日,广州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文艺处召开华南文艺座谈会,系统阐述了新文艺的发展方向,提出“要给人民以新的文化来代替旧的文化,满足人民在文化上和文艺上的要求”。此次座谈会,粤剧界选出林榆、麦大非、杨子静等作为代表参加,他们也利用这一机会,充分表达了解放以来的内心感触。粤剧演员吕玉郎表示:“粤剧界在封建势力下地位很低,1949年后已经大大提高”。粤剧编剧家杨子静提出,“新文艺工作者要多提供素材,指导思想”。从粤剧界的反馈可以看出,他们迫切希望按照新文艺的发展要求,推动粤剧走向新生。在党政部门和粤剧界的双向努力之下,粤剧改革有序开展。

首先,加强粤剧发展的指导。不同于粤剧在旧社会中的无序发展,新中国特别注意引导粤剧的发展方向。1949年12月10日,华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华南文化艺术者工作代表会议在广州召开,正式成立华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华南文联”),其中粤剧演员薛觉先和曾三多、黄君武、郎筠玉等分别当选为常务委员和委员。华南文联是服务于新文艺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这与旧社会的行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广东省文教部门和华南文联的指导下,新粤剧朝着“又好看又有益”的方向前进。

其次,改编和创新粤剧剧本。剧本是戏剧创作的基础,因此改编和创作剧本是粤剧改革的关键内容。1950年1月,华南文联筹委会成立粤剧研究组,专门负责粤剧剧本的改旧和创新。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粤剧剧本改编和创作成效显著。改编粤剧剧本如《九件衣》《红娘子》《白毛女》都在全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首个新粤剧创作剧本《愁龙苦凤两翻身》被誉为“旧粤剧改革的正式进军”,得到了观众和文艺界的一致称赞。截至1950年10月1日,广东全省共修改旧剧本60种,创作和改编新剧本15种;同时,剧本演出次数和观众数量也明显增多,如《九件衣》仅在广州市内上演即达48场,观众51500人;《红娘子》演出30多场,观众54000人。

第三,改造旧艺人和培育新艺人。针对“广东接近港澳,旧艺人流动性大”的特点,广东决定“不能采取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改革,只能实行稳步前进的办法”。广东将处理与旧艺人的关系定位为“文艺界的统一战线问题”,要求各地团结旧艺人,帮助他们学习改造。因而,广东各地在粤剧改革中坚持与旧艺人合作,如中山县文教科经常组织旧艺人座谈会,“交换意见,并进行讨论”,使他们在感动之余,思想上也有了新的认识。此外,广东还积极培育新艺人,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戏剧部曾在1950年2月13日设立粤剧改革班,招生20名,为粤剧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总之,至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前夕,经过一年多的粤剧改革,粤剧界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在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后,粤剧将在这场爱国运动中接受新的考验和锻炼。

粤剧界参加抗美援朝运动的具体行动

抗美援朝运动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爱国主义运动,社会各界纷纷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参与其中。1950年11月15日,华南文联表示:“我们全体文艺工作者,已经展开时事学习的热潮,并同时以我们的武器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政治运动。”不久后,12月5日,广州市粤剧界也召开座谈会,一致决定“订出具体的办法,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旋即,粤剧界抗美援朝运动逐渐展开。

(一)创作爱国主义剧本

创作爱国主义剧本既是粤剧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粤剧界参加抗美援朝的重要形式。早在运动伊始,广州市粤剧界就准备“会同各编剧工作者在半月内编一部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主题的粤剧”。之后,粤剧界根据抗美援朝宣传需要,积极创新,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剧本,诸如陈卓莹的《一门忠烈》、文攻的《杜鲁门梦会东条》、莫志勤的《麦魔召见重光葵》、陈卓莹的《衰女回头》、杨子静的《三女夸夫》、路叔的《大家一条心》、林仙根的《一网打尽》、杨子静的《牛仔裤》。上述剧本都是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题材,将打倒美帝国主义、“防袭防钻”“参加志愿军”等内容融入剧本之中,通过剧本进行宣传教育。粤剧演员们也迅速将这些爱国主义剧本搬上舞台,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文觉非亲自演唱《牛仔裤》,呼吁广大群众提倡国货,抵制美货,用实际行动抗美援朝。尽管部分爱国主义剧本如《刘永福》在史实方面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总体来看,粤剧界创作的爱国主义剧本贴近现实生活,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抗美援朝宣传形式。

(二)参加游行示威活动

游行示威是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可以起到渲染氛围以教育广大群众的作用。粤剧界在抗美援朝期间参加了众多游行示威活动,尤以广州市文艺界抗美援朝示威大游行影响最大。1951年1月,广州市文艺界已经酝酿“旧历年底在本市举行一次文艺界抗美援朝示威大游行”。经过半个多月的筹备,1951年2月3日,广州市文艺界示威游行大会顺利举行。粤剧界在示威中被称赞——“准备的节目最突出”,留市全部粤剧名艺人盛装出席,并派名角沿途表演武功,名旦则组织了一个编队,音乐队则有“十仙班”“将军乐”“锣鼓罄”及舞台乐队等参加,再加上布景、灯光、道具、戏箱工作者及编剧家等,实际参加示威的有1500名粤剧艺人。马师曾代表粤剧界在会上讲道:“爱祖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要和平就要打倒美帝国主义。”包括粤剧界在内的文艺界游行示威活动,充分表现了爱国艺人抗美援朝的热心和决心,以及文艺界的空前团结,是“用文明的武器,进行了广大群众的反美宣传教育”。

(三)参与拥政拥军活动

拥政拥军是密切干群联系和军民鱼水情的重要活动。1950年12月底,中南区文化部发布《关于开展年节、春节宣传工作、文艺工作指示》,要求中南各地“开展广泛宣传活动与文艺活动,向人民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抗美援朝,并向人民解放军和烈属军属进行联欢”。广东各地召集文工团、粤剧团等20多个单位组建年节春节文艺活动委员会,号召文艺界以“抗美援朝、拥政拥军拥土改等主要内容为中心,开展创作,组织演出”。随后,广州市即动员粤剧界参与春节拥军拥政的活动。1951年2月2日,广州市邀请周国瑾、符公望、马师曾、红线女等18人负责粤剧工作者双拥演出。2月4日,粤剧演员在广州市军管会礼堂表演了抗美援朝为中心题材的新粤剧。2月17日和2月19日,红星、永非凡等粤剧团在各粤剧院演出粤剧名剧,著名演员红线女、薛觉先均有参演,广泛地慰劳广州市内的解放军和公安部队。粤剧界为联系干群、军民关系贡献了一份力量。

(四)组织捐款献物的义演活动

组织义演是粤剧界的优良传统,每当国家需要之时,粤剧内在的爱国因素就会适时显现。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后,马师曾、红线女在1950年12月便献出抗美援朝捐款500万元,堪称粤剧界的爱国模范。随之越来越多的粤剧演员通过义演的方式开始筹集捐款。1951年1月5日和6日,粤剧界由华南省、市文联主持在人民、乐善两剧院举行筹款慰劳中朝人民部队的义演,观众约7000人,筹得款项1亿余元。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粤剧界再度积极组织义演活动。不仅是剧团艺人踊跃参与,当时一些还处于失业状态下的艺人也不甘落后,广州市河南失业艺人在爱国热情的推动下组织了一次临时义演大会,将所得款项全部捐出。6月14日,广东省、市文艺界召开捐献飞机大炮大会,决心通过义演、义唱、义书的方式增产捐献,并认购了“鲁迅号”飞机。为完成“鲁迅号”飞机的增产捐献任务,广州市粤剧界决定之后半年内,每逢周二为义演日,组织义演捐款活动。义演是粤剧界抗美援朝的最直接行动,也是他们表达爱国热情和思想觉悟提高的最直接证明。

抗美援朝运动中粤剧的历史启示

1950年11月27日,时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际,新中国召开了第一届戏曲工作会议。如何对待旧剧?如何引导旧剧?成为大会关心的重要议题。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到各种旧剧“由人民创造,并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是旧文艺中丰富的遗产”。面对复杂的形势,党和政府需要“通过戏曲对广大人民宣传土改、反特、反奸商、抗美援朝等有益世道人心的道理”,从而推陈出新,赋予戏剧以新的生命。粤剧是华南地区“最有群众基础的主要剧种”,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肩负着重大使命。通过创作爱国主义剧本、参加游行示威、参与拥政拥军及组织义演的方式,粤剧界既完成了抗美援朝运动的任务,又实现了爱国主义主导下的自我改造,使得粤剧这一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粤剧内在的爱国文化基因表明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根本精神所在。岭南的风土人情孕育了粤剧、粤曲等岭南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岭南文化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