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12月9日06版整版报道(记者 杨喜茵 邓迪)纸寿千年,犹有竟时。虫蛀霉蚀,终为土灰。怎么办,现代科技来赋能——
走进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一台长方形的钢化机器正在运转,一张纸质文献从传送带的一端传入,仪器自动检测并均匀喷涂上脱酸液,再从另一端送出,一张文献的脱酸工作就此完成。此装置正是由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教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通过这批装置,可以实现智能化、批量化古籍脱酸增强,从而达到延长古籍寿命的效果。
人们常说“纸寿千年”,但纸张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无可避免地会遭受虫蛀、鼠啮、霉蚀、酸化、老化等“侵害”,会“患病”,最终也会消亡。据统计,我国馆藏的纸质文献数量超过5000万册,其中三分之一亟须修复,十分之一濒危破损,修复古籍,为“病书治病”刻不容缓。长久以来,古籍修复依靠手工完成,尽管如今我国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人数已超千人,但修复的速度仍赶不上古籍老化的速度。提高修复效率,需要科技的介入。
在广州,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我国文献保护创新技术需求,主攻纸质文献原生性保护对策、纸质文献利用技术服务、当代重要文献预防性保护对策三大方向,推动古籍保护关键技术突破和修复设备研发。科技如何赋能古籍修复?新快报记者走进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一探究竟。
探访 智能设备最多可同时处理16本书
桌案上,一张泛黄的纸张放置于中间,古籍修复师手握毛笔蘸水清洗书页,再蘸上糨糊一笔一笔轻柔地刷在破损边缘处。一张桌、一张纸、一支毛笔、一碗糨糊……“说起古籍修复,人们往往会想到古籍修复师们埋首案前手工修复的场景,而我们开发的纸质文献脱酸增强系列智能化批量化装备能够借助科技的力量延长古籍寿命。”樊慧明说道。
在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已经上岗。该装置为方形的钢制机器,透过机身上的圆形玻璃往里看,几本泛黄发旧的书籍书页张开,放置在架子上,经过分页、预真空、雾化、真空干燥等步骤后可以达到脱酸加固的效果。
“历经千百年风霜,大量古籍文献因老化酸化而发黄、变脆,被虫霉侵蚀,损坏严重,纸页薄如蝉翼。”樊慧明表示,给古籍书页脱酸是古籍修复的保护措施之一。“但过去古籍保护修复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序复杂,一卷古籍的修缮需耗费数月乃至数年,修复保护进度远不及老化速度,大量古籍面临消失的风险。”修复古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发智能化、批量化修复装置迫在眉睫。
樊慧明介绍,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采用机械与气流相结合方式使书分页,再通过负压方式真空干燥,将书页中的酸和水分压出,以超声雾化方式均匀喷洒药剂,起到延长纸张寿命的效果。“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目前的容量是16本书,可以做到多本书同时修复,一批书籍的修复时间大概在两个小时,比手工修复一本书快了近两天,工作人员在操作屏上可以看到各项数据,方便控制修复过程,提升修复效率。”樊慧明说道。
结缘 因《广州大典》接触纸质文献保护研究
造纸专业出身的樊慧明与古籍保护研究的结缘,源于一段特别的工作经历。2006年,樊慧明接到为文献丛书《广州大典》研制耐保存纸张的任务。《广州大典》是一套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广州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大量珍贵的地方文献翔实反映了广州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但由于年代久远,经蠹鱼蛀蚀,自然风化,兵燹摧残,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再生性保护刻不容缓。为了从源头上延长纸张的寿命,樊慧明团队当时接到的任务是确保《广州大典》用纸500年不朽,“经过团队的努力,最终成品经权威部门鉴定,《广州大典》用纸可以确保1000年不朽。”也是此时,樊慧明教授团队开始接触纸质文献保护研究。
但长久以来,我国的古籍修复人员主要是由从事文献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等方面的专业成员组成,极少有造纸专业人员参与。樊慧明接手古籍修复研究工作后,很多造纸业同行都表示不解,是情怀让他坚持了下来。樊慧明告诉记者,在《广州大典》二期的编纂过程中,编纂研究者们发现民国时期的文献酸化脆化严重。“针对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在过去对古籍关注非常多,但对近现代文献和现当代重要文献关注偏少,古籍修复的难度大,近现代文献的保存也不容乐观。”樊慧明表示,近现代文献多采用机制纸,酸性强,造纸时,生产方为了高效低成本生产,所用原料杂、加入化学品多,对纸张耐保存性考虑不足,致使民国时期文献的保存状况较差。“尽管时间跨度不大,但这时段手抄本、信件、报纸刊物等各类文献种类繁多,如果不及时抢救修复,将面临着‘民国文献断层’的困境。”
“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相比电子文献载体在保存周期等方面占有优势,纸质文献保护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是造纸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应尽之责。”怀揣着造纸工作者的责任感,2017年,樊慧明教授团队正式进行古籍脱酸增强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从此造纸专业人员正式走进了古籍保护的大门,并凭借造纸专业的知识,让古籍保护的速度和效率插上了翅膀。
应用 抢救修复孙中山大元帅府等单位古籍文献
近年来,为了熟知古籍的“脾性”,樊慧明多次请教文博领域专家学者,在与他们的交流合作中了解古籍修复的需求、困惑及瓶颈。同时樊慧明团队发挥造纸专业优势帮助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竹书画纸,并针对性地研发了可以长久保存的纸张和修复材料;尝试改良宣纸制造工艺,在保留非遗产品传统特性的同时,使其更实用、更耐用、更环保;依据字迹残留规律还原古籍文字,建立了一套古籍图文评价体系,助力古籍考古研究。
为了更好解决纸质文献保护修复难题,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于2020年成立。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依托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研究中心共有12位教授及副教授、30多名研究生,都是跟纸张、油墨打了多年交道的“老手”。研究团队通过方法创新、化学品与智能装备的研制,在整本书批量化脱酸加固、耐保存书画和文献用纸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樊慧明表示,团队批量化智能化文献保护修复设备已申请国家专利20多件,获得授权12件,申请了3件美国欧洲专利。利用这些技术成果,樊慧明团队还成功抢救修复了孙中山大元帅府等单位的古籍文献,让这些古籍“重获新生”。
“我们要进一步推广科技成果的应用,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古籍文献保护工作,助力文化传承。古籍及近现代纸质文献修复保护任重道远,对部分损毁程度较低的纸质文献,我们走智能化、批量化修复的道路,才能赶得上、来得及。”樊慧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