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12月3日讯(记者梁施婷 吴佳楠)产业是城市发展之基,实体经济是城市立身之本。广州的实体经济就是制造业,读懂广州,或许先要读懂广州的制造业。
自2022年首提“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以来,广州已经连续两年将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
12月3日,广州举办2023年“读懂广州”系列论坛之高质量推进“制造业立市”分论坛,广邀政产学研金领域的嘉宾大咖,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广州实现新旧动能的快速转变,由“制造”向“智造”跃升。
当下,全球供应链正进入“重构-解构-再重塑”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供应链角色转换的挑战巨大。“广州要加快迈向基础制造、自主创新。”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新望在论坛上如是建议。
随着传统制造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变,推动产业的融合创新变得尤为重要。会上,不少专家建言,广州应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王珺建议,广州应建设创新链产业链“两链”融合发展集聚区,以新型研发机构为着力点,抓住中间的“技术桥”带动两头的生产和创新。“广州拥有很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广州也有大量的‘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技术桥’需要研发网络、产业基础的支撑。”
资本正在“技术桥”的搭建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以谢诺投资为代表,推动风险资本参与创新,以其灵活性弥补产业资本在中后期接力的环节。与此同时,广州的国有资本借改革契机推动“产业、资本、创新”三链融合,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招引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广州,逐步摸索出具“大龙头—大项目—大集群”产业发展模式。
抢抓新兴产业崛起的新机遇
新望认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已连续13年位列第一,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中国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全球供应链重塑带来的挑战。广州制造业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同样面临国内外需求减少、竞争激烈、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双重缩减”等挑战。
针对广州在新一轮全球供应链重塑大局中要发挥的作用,新望表示,处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连接点上,广州在这一连接点上需要用开放的、全新的姿态,以更深层的姿态嵌入全球,并把握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机遇,在“双循环”上多做文章。
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原党委副书记、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张振刚提到,尽管当前广州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面临不少挑战,但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仍有很大的机遇空间。
“广州南沙正在策划设立放宽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的试点,如果能够获得批准和落地,这将会有更多的资本和新的技术装备以及大项目进入广州,对于广州的制造业发展将是重要的发展机会。”张振刚表示,广州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已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也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这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制造业立市方略注入了新动能。
广州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星耀在论坛上介绍,广州近年来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扎实做好稳经济、抓项目、促发展各项工作,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先进制造业集群。从新能源汽车、显示面板到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集聚成势。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广州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部分产品快速产出,新能源汽车、多功能乘用车实现产量分别增长1倍和26.5%,工业机器人、显示器、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分别以两位数保持快速增长……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新场景,新兴产业动能在广州加速涌动。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广州资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建宁认为,广州从“汽车大市”跃向“万亿级智车之城”,这背后需要高效绿色的储能技术与能源支持。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将对能源保障与能源产业升级提出更高要求,在能源行业,需要围绕市场需求与痛点进行创新。”曾建宁表示,广州发展新型储能产业需要与阳江、江门、茂名、湛江这些“能源大市”合作,统筹新型储能行业优势,做好应用场景规划,在全国形成广州独特的竞争力。
“广州接下来需要围绕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抓住新兴产业崛起的新机遇。”张振刚表示,在培育产业新动能上,一是要抓重点企业,培育世界级跨国企业,把头部做强;二是要抓潜力企业,大力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把腰部做壮;三是要抓产业链,强化区域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协同,把链条做深;四是要抓产业集群,发展综合性、行业性和专业性等各类平台型企业,建设创新生态,把底盘做实做优;五是要抓产学研合作,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创新基金投早、投小、投新、投优、投未来的功能,把科技成果转化做活;六是要抓数智化转型,大力推进数智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推进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升级,通过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赋能,在千行百业催生出新的新质生产力,赋能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极飞科技品牌公关负责人钱姝婷表示,推动制造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是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推动产业的融合创新。以极飞科技为例,该企业就是利用机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的技术赋能农业,使得生产效率极大提升,让农业生产进入智能化精准化时代。
产学研用金共绘“同心圆”
制造业如何立得住,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说,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一开始是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为了实现商业价值,也会更多在生产制造领域创新,对于整个创新周期来说,这些创新会占到60%到80%的比重。”会上,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品牌总监黄宏琬透露了巨湾技研成立3年发展突破式跨越的“秘密”。
作为广汽集团首家内部孵化的首家混合所有制高科技民营企业,巨湾技研在2021年已经实现了超快充电池的量产,远远超越了美国能源局设定的2025年实现的目标。
2022年,巨湾技研跻身成为独角兽企业。《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3》显示,包括巨湾技研、极飞科技在内,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实现三年翻番,达到66家,占全国近1/4。2020-2022年,“广深港”创新集群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而在技术与应用之间,王珺认为,搭建创新链产业链之间的“技术桥”是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体制和生产体制还需要进一步融合。推动‘制造业立市’关键在于推动研发进一步向生产转变,打通创新和生产的环节和接口,这是体制上变革的根本,同时对于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新生态也非常重要。”王珺说。
“技术桥”的搭建不仅在于打通产学研体制的桎梏,还要整合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王珺建议,广州要开展新型研究机构投资多元化探索,投资的多元化、多样化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增强面向市场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会上,“技术桥”的概念也引发了金融机构代表的共鸣。
“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尝试进入在‘技术桥’搭建环节,这样风投更容易介入创新研究、创新孵化。”谢诺投资集团副总裁薛海霞表示,“技术桥”需要多元资本的链接,在创新比较早期的时候,风险资本的参与能够以其灵活性弥补产业资本在中后期接力的环节。
以医疗行业为例表示,薛海霞认为,广州有非常强的医疗数据资源优势,谢诺投资作为投资主体可以参与引领、主导一部分“技术桥”创新的中心建立。在早在成立之初,谢诺投资已经明确在“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方向,2017到2019年累计投资了14个新能源产业上下游的零部件企业,其中有11家已经进入IPO。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杨菁菁认为,创新有着非常大的风险,对创新的支持,尤其是在独角兽的培养方面要更多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民间资本对于创新的支持很重要,未来不光是政府引导的产业资本,还需要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而作为国有资本,面对广州工业“大链小群”以及工控资本内部“两多两少”的挑战,广州不少券商金融机构摸索出各自的优势。
广州产投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姚朴在会上表示,目前广州产投探索出产业招商的新模式,即资本招商与专业招商并行。“传统的招商模式是给政策、给补贴,但资本招商新模式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优质项目,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产业基金等方式入股企业,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导入产业,从而引进一批优秀企业,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广州工控资本也通过改革找到了一条同时实现“公转”和“自转”内外部有机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形成“产业、资本、创新”三链融合的新发展模式。广州工控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左梁表示,近几年围绕“双碳”、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广州工控资本投资了70个企业,超过12个项目已经IPO,“我们希望投资前沿科技、硬科技,投早投小,希望通过投资让‘科技和产业’交集的部分越来越大,甚至变成同心圆。”
在深化产融合作、助力广州本土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方面,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达表示,近年万联证券积极参与广州金控“送金融服务进各区”“送金融服务进各产业链”系列产融对接活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对接企业数百家,深度挖掘企业金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