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9月25日文章(作者 吴志才 系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专家智库专家委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4月视察广东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要确立全域共兴发展思维,打破传统的小规模的行政边界,将县域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整体,按照“全空间、全要素、全方位”的理念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全空间谋划城乡战略格局
构建“村—镇—带—县”四级响应的全域规划。以县域为核心推动城乡融合,需要进一步增强县域的资源统筹与体系建构能力。以乡村作为基本单元,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镇村作为有机整体,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结合,着力破解镇域内部统筹驱动力不足的难题;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县域层面统筹城乡公共资源,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具体而言,要跳出传统的资源观,打破固有的“县—镇—村”层级体系,实现资源资产的全要素统筹;跳出传统“小农业”的路径依赖,构建泛农业产业运营体系,全面盘活县域产业发展资源;跳出城乡二元思维,构建以“农村+农民”为主体的城乡建设与治理体系,最终形成“强县城—美镇村”新型城镇化体系,适应扁平化农业农村发展格局。
构建“人—地—业”共生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县域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其实质是以人为核心,构建“人—地—业”和谐共生的乡村系统,是基于多业态交互、多主体协同、多机制联动、多要素协调、多模式推动而形成的一种共生共荣关系。其中,“人—业”互动单元着眼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就业公平化,推动生活共生;“地—业”互动单元着眼于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经营主体多元调节,推动生产共生;“人—地”互动单元着眼于生态协调发展、空间有序利用,推动生态共生,最终推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生活条件改善、民生就业改善、乡风文明治理及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图景。
构建“资金—产业—运营—治理”城乡联动生态圈。城乡要素的流通,需要依赖“资金—产业—运营—治理”的生态圈“闭环”。其中资本下乡是基础,产业振兴是动力,运营激活是核心,乡村治理是保障。通过推动资本下乡,形成乡村振兴总资金池;在资本推动下实现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原本潜藏在村的存量公共资产盘活,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发展目标;通过公共设施、产品业态和城乡产业的可持续化经营,使资金回流到乡村地区,构建乡村运营生态圈。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全面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全要素激活城乡农业生产活力
推动农业产业价值链向两端延伸。推动县域以农业为导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1×2×3=6”的乘数效应,通过“第六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价值链。立足县域,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生态、文化、康养、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产品业态。重点打造一批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工创业园、返乡入乡创业园等平台,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
发展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四位一体”运营机制,强化各方利益联结,激发富民长效动能。探索就业创业、自主经营、产权租赁、产权入股等不同经营模式,拓宽增收渠道,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
优化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抓手,实现流程标准化、服务专业化、产品品牌化。基于农业生产复杂性和多样性,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强化包括作物解决方案、检验检测、土壤治理、农资配供、农技服务、农产品助销等方面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强培育地方优质、特色、绿色农产品标准研制,推动农业生产标准与消费端有效衔接,促进农业产业标准化逐步向示范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活力与韧性。
全方位织好城乡基础保障网
织密数字乡村网。推动产业数字化,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和手段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对农业生产过程、生产环境、服务质量等进行精准监测,促进农业生产提档升级。推动治理智能化,树立智慧治理思维,进一步破除不同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壁垒”,完善数据共享机制,释放数据红利。创新数字化治理应用场景,包括社会公共参与云平台、数字文化馆、掌心农家书屋等,实现县域善治,助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数据价值化,逐步构建“县—镇—村”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完善数据要素流通标准体系,积极规范和引导数据资源合法合规运转,有序配置数据资源,持续释放数据价值,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织广人才支撑网。构建城乡发展泛人才体系,逐步将城乡人才培育思路从内部化视角向生态圈视角转向。一方面,强化本土人才“内培”,做实农业职业教育。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统筹、县镇村三级相衔接的教育体系,鼓励城乡基层人才实现学历提升,同时扩大农业技术技能教育覆盖范围,促进本土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创新人才“外引”。目前广东各高校正积极开展“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通过高校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下乡以及学生田野课堂、志愿者公益活动等不同形式,推动高校专业教育、乡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培养一批知农爱农为农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
织牢公共服务网。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方面,统筹推进农村“四小园”(小花园、小公园、小菜园、小果园)提升工程,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垃圾收运处理处置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另一方面,持续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推动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下乡进村,大力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县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