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南方日报:麦均洪: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时间:2023-08-08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436

分享到

  南方日报7月31日文章(作者麦均洪,系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揭示。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实践和成功经验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的新论断,是对我们党百年来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二十大进一步阐述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并将其写进党章,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根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镌刻在党的旗帜上,并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领导和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领党和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两个结合”科学论断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深刻揭示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彰显了我们党在实践创新、知识创新和方法创新上迈出的自信步伐。

“两个结合”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两个结合”清晰阐明了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方法路径,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方法论,其本身既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重要成果,又为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目标和进路。

  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自主知识创新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面向实践,准确聚焦新时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突出优势和特色,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守正创新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根植于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血脉,立足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着力点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建设发展底层逻辑与“两个结合”高度契合。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应始终坚持“两个结合”这一科学方法论,自觉以“两个结合”贯穿知识创新全过程。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落脚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导向,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其中,学科体系是平台,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学术体系是内容,发挥核心引领作用;话语体系是形式,发挥传播表达作用;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最终统一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是加快构建具有自主性、系统性、原创性、时代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门类齐全、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进一步打牢理论根基,建强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推动思想发明,扎实推进人文基础学科建设,强化中华文化主体性建设;回应实践问题,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有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赓续中华文脉,支持“冷门绝学”学科发展,实现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构建立足当下、引领未来的学术体系。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基础理论的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之源。要把基础理论的创新放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最核心、最关键的位置,作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着力点,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学理化阐释、各学科基础理论的体系化建构、中国实践的学术化表达。

  构建博采古今、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一方面贯通古今,立基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科学化、现代化、大众化的话语表达形式,打造大众听得懂、易接纳、能认同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另一方面融通中外,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国学术贡献的国际传播。加强传播话语转换,用易于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话语阐释中国观点、讲好中国故事。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